明朝朱棣死后不久,朱高煦为何起兵夺侄儿皇位?
喜欢历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明朝建文年间,当时的燕王,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篡夺了自己侄子的皇位。其实历史上,朱棣死后不久,也曾出现过一个叔父举兵篡夺自己侄子的皇位的故事。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当时发生的事情。
朱高煦(徐),朱棣的次子,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女仁圣皇后所生。朱高煦作为徐达的孙子,继承了祖父骁勇善战的基因,在朱棣争夺皇位的过程中立下了许多战功。朱棣曾视其为继承人(成祖视其为与自己相似),这也成为朱高煦不守规矩的支撑。
朱棣登基后,朱高煦因为战功在军中颇受拥戴,不少功勋老臣劝朱棣立朱高煦为皇太子。但朱高煦为人凶悍,骄横无礼,无法无天。权衡利弊后,朱棣决定立自己心地善良的长子,也就是朱高煦的哥哥为皇太子。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国号云南。朱高煦大怒,说:“我犯了什么罪?你们为什么让我去那么远的地方?”或许是出于对次子的愧疚,朱棣只好默许朱高煦继续留在京城。
朱高煦则更加残暴,将天策卫当成自己的卫士,将自己比作唐太宗(李世民曾任天策将军),不尊重兄长,暗中招兵买马,培养亲信,肆意杀害查办其违法行为的朝臣。最后,明成祖无法再容忍他,将他流放到封地乐安(今山东滨州)。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在北伐中去世,朱高煦的哥哥,也就是后来的明仁宗皇帝即位。生性仁慈的仁宗对朱高煦大加赏赐,并在私下对朱高煦的违法行为假装不知道,希望以亲情之义削弱朱高煦的叛逆之心。
不久之后,明仁宗也去世了。当时明仁宗的太子还在南京,朱高煦打算在进京的路上埋伏,杀掉太子,但因时间紧迫而未能如愿。太子明宣宗即位之后,延续了父亲对待叔父的态度,对他大加赏赐。然而朱高煦却瞧不起这个年幼的侄子,更加嚣张跋扈。
宣德元年八月,朱高煦发动叛乱。这场叛乱从一开始就像儿戏一样,朱高煦既没有攻打省城济南,也没有率兵南下占领南京,而是闭关锁国,给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封号,太傅、都督、尚书,什么好听的都封。
朱高煦甚至派人到京城把各路王公大臣都训斥了一顿,这一“公开嘲讽”的效果立竿见影,大臣们纷纷请求带兵平叛,最后明宣宗甚至亲自带兵。
明宣宗亲自上书劝说。朱高煦听到明宣宗亲自率军出征的消息后,立刻“心生畏惧”。禁军逼近城池时,朱高煦见军队兵强马壮,装备精良,当时就“吓得要死”。晚上,他秘密派人约定投降时间。时间到了,他听从了心腹的建议,继续守城。想来想去,他觉得继续守下去没有前途,也不想让心腹看他是个懦夫。于是,在一个天黑风高的夜晚,他悄悄出城投降了。 这直接回应了明宣宗对他的评价:“外夸内怯,遇事无主见”(外表夸张,内心胆怯,面对事物心存疑虑)。
故事到这里本该结束了。朱高煦投降了,玄宗赦免了他的死刑,将他软禁在皇城里,他没有自由,但温饱还算充足。让人想不到的是,朱高煦行事阴晴不定,时断时续。有一次,玄宗去看望朱高煦,不知为何,朱高煦伸脚故意将玄宗绊倒在地。玄宗大怒,收起了深情厚意的面容,将朱高煦用铜缸蒸死。
朱高煦的“神操作”换来的却是自己的死亡,这是无可比拟的。如果说朱高煦唯一值得朝廷赞赏的举动,就是他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让皇帝更加坚定了继续削弱藩属国势力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