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草是什么意思(皮草个什么东西?)

时间:2024-09-01 09:17:19


皮草,过去叫裘皮。

至于后来为什么叫皮草,有好几种解释。有的说这是粤语,也有的说是外来语,总之是个新词。

而一位诗人却觉得,皮草可能是个古词儿,远古人既穿兽皮,也披草衣。既然没有权威正解,娱乐一下也未尝不可。

如果这么理解,皮和草结合最好的,应该是靰鞡和靰鞡草。

人说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靰鞡草。

靰鞡草是野草,不值钱,之所以被称为宝,是因为穷人冬天离不了。靰鞡草保暖,与靰鞡是绝配。

广义的靰鞡草,还包括苞米叶子,同样不值钱。

我从小的时候,每年冬天都要梳靰鞡草。选里层比较薄的苞米叶子,用类似梳子的铁质工具细细地梳成条,然后用棒槌锤得软软的,絮到靰鞡里,舒适、暖和。那是农村人的最爱,即使后来有了轻便的胶底棉鞋,人们仍然习惯地称之为胶皮靰鞡。

有人说东北三宝应该是人参、貂皮、鹿茸角,我认为此版本不是正源。这三样东西过去大都是野生的,很值钱。三者并列,平铺直叙,宣传效果很差。

而人参、貂皮、靰鞡草相提并论,就有了悬念。细想想,又确实有道理。这才是东北人的智慧和幽默,跌宕起伏。

作靰鞡一般用牛皮,品质差一点的用猪皮。也就是说,东北三宝里面,有两样与动物的皮和皮毛有关。特别是靰鞡,成年男人几乎都有一双。农村有一种手艺人,叫作皮匠。鞣制皮子要用芒硝等辅料,全过程散发着腥臭味。所谓臭皮匠,就是这么来的,跟高明不高明的无关。

我曾经办过三四年中国纺织报,对皮草却一直似懂非懂。皮字,好懂;关键是这个草字,不好理解。我就此请教过同事里的专家,得到的答案跟度娘所说差不多,不解渴。这也难怪,纺织工业主要原料是棉、麻、毛、丝以及化纤,主要产品是纱、布和针织品。所谓衣被天下,没有皮草什么事。

有人问我,皮夹克算不算皮草?我觉得不算。皮鞋、皮靴、皮裤、皮带、皮包、皮夹克、马鞍子乃至皮铠甲,都不算。

这些制品的原料都是皮革,不是皮草。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皮制品不带毛的,叫皮革;带毛的,叫皮草?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我也正经是享用过皮草的人。

小时候,家乡东北山区很冷,出门必须戴皮帽子。我的第一顶皮帽子,什么皮的记不清了,反正很破。那时的梦想,是有一顶羊剪绒的羊皮硬面皮帽子。

现在,皮草这个概念,主要出现在服装设计领域。皮草与其说是面料,不如说是时尚元素,保暖的实用功能并不重要。

穿皮草,主要不是为保暖,而是追时尚。

既然是时尚,就有个流行与非流行的问题。也就是说,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时尚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前些年,东北流行穿貂皮服装,当地俗称“穿貂儿”,很时髦。

有些人穿貂皮,满足的是虚荣,显示的是一种伪富贵。

现在不一样了,“穿貂儿”这个词,成了调侃、讽刺,几乎是土豪、显摆、没文化的同义词。

在今天的社会氛围里,保护生态环境、爱护野生动物、倡导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就是时尚。而破坏生态环境、滥食滥杀野生动物,追求过度奢侈的生活,则是反时尚的,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最近二十年几年来,皮草产业发展很快,由此带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残忍虐待动物等问题,所以抵制皮草的呼声一直很高。有些设计师也提出,要让零皮草作为一种服装流行理念,从源头上拒绝皮草。

说到少用皮草,立即就有反对声音。反对态度最强烈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皮草制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获利者。

反对的第一条理由,是消费有需求。而我们今天恰恰要说,消费需求不是滥捕滥杀的理由。

所谓市场需求,未必都是文明的。比方说野味,肯定有人喜欢。但滥食野生动物是陋习,必须革除。

如果利用这种陋习牟利,滥捕滥杀野生动物,那就是恶行。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就包括了以利用皮毛为目的的非法猎捕、繁育和贩卖。

也就是说,吃肉不行,扒皮同样不行。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没有杀害就没有买卖。

不穿皮草,没什么了不起;而穿了皮草,就必然有动物会因此而去死。

提倡少用或者拒绝皮草,当然不能走极端。

有些动物,早已驯化,人类可以食用,也就可以利用其皮毛。这是它的命,是自然法则的一种配置。

但是,即使是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人工繁育,也不应该虐待动物。现在有些繁育方式,太残忍,残忍到不忍描述。比方人工养殖貂、养狐狸,由于手段太过残忍,经常受到动物保护组织的强烈抨击。再比方,有的地方养鸡作鸡毛掸子,居然活鸡拔毛。几年前,媒体曾曝光了几家活熊取胆的养殖企业。有专家却说,取胆汁的时候熊很舒服,搞得好像他是熊似的。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呼吁,希望通过立法来倡导动物福利。这是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现代文明的一种表现。

如果人不拿动物当动物,动物必将不把人当人。长此以往,大自然将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调整,或者说报复。调整的结果,人类注定是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