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剧照
《长歌行》剧中的阿诗勒隼的历史原型,就是草原上沙钵罗设部落的王子阿史那忠。
长歌行剧照
在历史上,沙钵罗设部落是突厥族的一个分支。其首领阿史那苏尼失,是突厥首领毕始可汗的亲弟弟,也是大唐贞观时期与李世民对峙的颉利可汗的亲叔父。
阿史那忠则是阿史那苏尼失的儿子,他自幼明敏果决,办事稳妥,故而深受父亲的信任。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颉利可汗属下的薛延陀部发动叛乱,自称可汗。李世民趁机与薛延陀部联络,派李靖统率六路大军,进攻颉利。
阴山一战颉利所部全军覆没,他本人则单骑出逃,来到了沙钵罗设部落的属地。此时,沙钵罗设落部落并未受到唐军的打击,颉利欲借助他们的力量,继续与唐军作战,以报一箭之仇。
长歌行剧照
阿史那苏尼失对颉利可汗忠心耿耿,不愿落井下石,而阿史那忠却对形势有着出乎常人的清醒认识。
他力劝父亲不要以卵击石,以保全阖族性命,并且在未得父亲允许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设下酒宴款待颉利可汗。在酒席中,阿史那忠突然发难,将颉利可汗生擒活捉。
阿史那苏尼失见木已成舟,无法挽回,只得默认了儿子的做法。任凭阿史那忠将颉利交给唐军将领张宝相,自己则率领全部族向唐军投降。
得知事件详情后,李世民下诏重赏了阿史那忠,封其左屯卫将军,并将养女定襄县主李氏下嫁给他。
长歌行剧照
这个李氏便是《长歌行》剧中李长歌的历史原型。阿史那忠婚后与李氏两人感情很好,因为妻子的缘故,他对大唐也颇有眷恋之情。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民派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为使,册封阿史那忠为突厥左贤王,令其辅佐可汗阿史那思摩回归故土。
不过,此时阿史那忠早已习惯了大唐的生活,不愿像以前那样在草原上游荡。他屡次通过使者上书李世民,要求重新回到大唐。
李世民答应了阿史那忠的要求,调他回长安,并晋封其为右卫大将军。据《旧唐书》记载,阿史那忠在大唐安居四十八年,没有犯过任何过错,对大唐忠心耿耿,时人曾将其比作汉武帝时的大臣金日磾。
长歌行剧照
当然,阿史那忠的后半生,也并非一味地混吃等死,毫无建树,而是大有作为的。
永徵六年(公元655年)三月,鉴于契丹奚匹帝、阿卜固已经对大唐有了不臣之心,唐高宗李治产生了讨伐辽东的想法。
他召集大臣赶赴洛阳召开秘密军事会议,而阿史那忠则与李义府、任雅相、许敬宗、许圉师、张延师、苏定方、阿史那忠、于阗王伏阇、上官仪等人一起参加了此次密会。
会后,唐宗李治邀请他们一起在洛城门观赏了军戎之乐《一戎大定乐》,并赏赐观乐者绢帛布匹等物品,以示尊崇。
长歌行剧照
这次会议级别很高,阿史那忠能够参与其中,也足见他在唐军中的地位。会议后五年,大唐发起了针对契丹的战争,唐军斩奚匹帝、俘契丹阿卜固,凯旋而归。
而根据《大唐故右骁卫大将军薛国贞公阿史那府君碑》中“契丹纵毒,回戈拯乱”等语的描述,阿史那忠就算没有直接参战,也肯定参与了其中的策划和指挥。
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大唐兵分三路讨伐铁勒,已过花甲之年的阿史那忠又被任命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以主力身份参加了这次战役。
当然,此战又以唐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而阿史那忠也因此功劳被唐高宗李治再次晋封为薛国公,并升任右骁卫大将军。
长歌行剧照
另外,据《唐故右骁卫大将军兼检校羽林军赠镇军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上柱国薛国公阿史那贞公墓志铭并序》中记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阿史那忠似乎还曾以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的身份指挥过对吐番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
此后,阿史那忠再未参与兵戎之事,他与妻子闲居长安安享富贵,生活奢侈而贵盛。碑文中“宋鲤齐鲂,金声玉润。仙露俄尽,神香不然。”,应该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阿史那忠死后与夫人合葬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旁边,而在当时,能获此殊荣的,也不过十人而已。
《长歌行》中阿诗勒隼的历史原型阿史那忠出身于草原部落,却头脑清醒,懂得因时顺势。他智擒颉利,并力劝父亲及时归附大唐,避免了无谓的牺牲。
长歌行剧照
归附大唐后,他多次为国出征,屡立战功,威震异域,成为一代名将。另外,他娶李世民养女为妻后,两人琴瑟调和,幸福美满,安享富贵人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人生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