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高分战争片:主角颜值高,战斗场面过于血腥,不敢看第二遍

时间:2024-07-22 12:32:38

电影《浴血华沙》海报

曾经在某网站上看过一段视频剪辑。

一个女孩走在一片废墟中,急切地寻找什么。

突然,不远处传来巨大的爆炸声,紧接着一股气浪袭来,把姑娘重重地掀翻在地。

她挣扎坐起,天空中突然下起血雨,紧接着无数尸块砸在路人头上。

视频下有人留言,这是电影《浴血华沙》。

蓝叔被这场面深深震撼。

作为一个中年影迷,看过的战争片不在少数,各种残忍血腥的画面也看过不少。

但,天上下血雨,落尸体碎片如冰雹一样砸得路人抱头鼠窜的,还是第一次见。

于是蓝叔二话不说,立刻找来资源一口气看完全片。

看完之后,蓝叔整个人都不好了。

它和以往蓝叔看过的战争片太不一样了。

不是它的画面有多血腥和残忍,不是它的少儿不宜镜头,不是男女主角的逆天颜值。

它是一部既不歌颂英雄也不控诉敌人,把血淋淋的战争摆在你面前的电影是一部让人直冒冷汗,脊背发凉的电影。

01

电影以“华沙起义”为背景,描述了一群波兰热血青年所经历的一场残酷战争。

男主斯蒂芬,一个在工厂上班的美少年,每天都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和母亲与弟弟告别,然后乘电车去城里上班。

在好友卡玛的引荐下,斯蒂芬加入了地下青年组织。

在那里,他认识一班志同道合的爱国青年以及另一个女主:艾拉,一个金发女孩。

他们年轻,勇敢,充满激情,热爱自己的祖国。

他们在一抽烟、喝酒、打枪、在河里游泳,就像一群高中生在野外游玩一般,充满了欢声笑语。

影片一开始描述这群年轻人的画面明亮、干净。

斯蒂芬加入地下组织宣誓时,周围是浓郁的树木,绿草茵茵,黄色的花点缀在其中,如世外桃源般美丽。

正应了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蓝叔放几张图,各位自行感受下。

是不是有种欧洲爱情文艺片的感觉?

未经历过残酷战争的日子是多么美,哪怕此刻自己的国家已被敌人占领。

华沙起义终于爆发。

这群未经世事的年轻人,把起义看作一件浪漫的事情,终于可以做一回英雄了。

他们虽然身着军装、手拿武器,脸上看不出任何的紧张、严肃的表情,一个个笑逐颜开。

他们不像准备上战场的的士兵,更像一群演员穿着演出服准备表演。

年轻人总是对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有着不切实际、过于浪漫的幻想,即使是战争这样残酷的事情。

战斗开始了,有些人眉来眼去,有些人嬉皮笑脸、仿佛在过家家。

几声枪响突如其来,走在前面的同伴瞬间殒命,他们才意识到这是一件要人命的事情。

随着战斗越来越激烈,他们的心理逐渐发生了改变。

起义三天后,男主斯蒂芬被派去墓地刷盘子。

这时敌人突然发动攻击。斯蒂芬看着一个只有十多岁的小孩刚刚爬到树上就被打死了。

一时间,墓地里的起义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惨叫声四起。

斯蒂芬吓得起身就跑,逃跑时他被一个子弹击中。

第二天,斯蒂芬迷迷糊糊地醒来。

他向街道下望去,母亲和弟弟在他面前被敌人处决。

斯蒂芬眼看亲人被杀,内心充满了愤怒。

短短几天,斯蒂芬一下子就跌入了地狱。

从最开始的兴奋、激动,到后面的惊恐,逃跑、绝望、愤怒。

02

惨烈的战争让男主怂了。

导演通过刻画平民和起义军官的表现,展现了战争下人性的扭曲和黑暗。

女主艾拉在寻找斯蒂芬的过程中,和逃难的市民被困在地下室。

一个母亲抱着婴儿,表情麻木。怀中的婴儿不停地哭泣。

突然两个手雷从通风口扔进来,一旁的男子迅速捡起一个手雷扔到了隔壁的房间。而隔壁房间也有许多避难的市民。

生死时刻,先自保再说,别人的死活与我无关。

婴儿掉落在地上,依然在号啕大哭,母亲没有了呼吸。

婴儿父亲头也不回地逃出了地下室,独自逃命去了。

艾拉抱起婴儿在后面紧追不舍,那个父亲只留下一句:抱去旁边的医院吧。

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孩抱着别人的孩子,在隆隆的炮声中追赶婴儿的父亲,边追边喊那个父亲,丢弃亲生骨肉的父亲却只顾自己逃生。

这一幕比任何暴力血腥的镜头更震慑观众的心灵。

自己的亲生骨肉也可以丢弃,只为自己更好的活命。

人性的自私与懦弱、贪生怕死暴露无遗。

手无寸铁的百姓,面对死亡本能地想尽一切办法逃生,还可以理解。

那军人呢?是不是保护百姓,战斗到死呢?

电影中有这一幕。

艾拉救到了斯蒂芬,在教堂空地上休息。

一个军官偷偷给每个士兵传达命令:我们要从下水道撤离,仅限军人。

军人不是应该保护老百姓吗?怎么就自己先逃了呢?

下水道不够所有人躲藏的,所以只好我们军人先走了。

这一点,和咱们的人民军队真没法比。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华沙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了。

因为他们没有做到军民鱼水情,没有发动人民战争。

反观我们自己的二战电影,大多电影都极力表现了军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为保卫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如《金陵十三钗》、如《黄河绝恋》。

好莱坞拍摄的二战电影,更是极力歌颂士兵的英雄主义,如《拯救大兵瑞恩》,如《血战钢锯岭》,如《兵临城下》。

也有歌颂人性的光辉,如《辛德勒的名单》,如《硫磺岛的来信》。

俄罗斯拍摄的电影如《女狙击手》、《最后的前线》,《猎杀T34》,无不歌颂了军人的英勇无畏。

相比男性角色,本片的女性角色则光辉伟大得多。

03

本片的女主艾拉,出身富裕家庭,她本可以在起义前逃离华沙。

她却选择留下来和同伴一起战斗。

在枪林弹雨下,她表现地毫无畏惧。

在炮火中,她硬是用瘦弱的身体把斯蒂芬扛出了医院。

为了给斯蒂芬找到落脚休息的地方,她一家家地敲门,祈求帮助。

她还为了自己的爱人毅然返回敌占区。

看到受伤的人员后,主动和护士一起救助受伤的人,照顾无家可归的小孩。

此外,还有那个放弃逃生机会,和起义军爱人一起赴死的女孩。

再有,医院里永不停歇照顾伤员的护士,和同伴一起战斗到死的女起义军。

她们伤心流泪过,恐惧、害怕过,却从未退缩过。

可以看出导演想尽量客观地描述那场战争。

既描述了平民的贪生怕死和起义军官的趁人之危,也展现了医院里医务人员的勇敢,既展现了纳粹的残冷,又表现了那个被俘德国士兵的一点人性。(影片最后,德国士兵最后放走了准备自杀的男主)

青年起义军们一开始的稚嫩表现,到起义后期宁死不降的英雄气概。

从男主一开始的逃离到目睹亲人被杀的愤恨,后来和敌人英勇的战斗,直到起义失败,只剩一个人逃到河对岸。

男主最后游到河对岸,隐喻了华沙起义最终失败后,波兰人不得不依靠河对岸的苏联军队赶走德国人的史实。

导演通过影片中的细节,交代了起义失败的原因。

其实开始时,男主和他的同伴向长官讨要武器,最后只每人得了一颗手雷。

这说明起义军缺少武器弹药,重型武器就更少了。

我们注意到,影片中除了一个年纪稍长的军官外,其他起义军都是年轻人。

没有经验丰富的军官指挥战斗,也是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

至于那些有经验的军官都去哪里了,大家可以搜索“卡廷惨案”就知道原因了。

另外,内部起义军缺少统一指挥,外部没有苏联军队的帮助,这些影片都有所交代。

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片,本片的细节十分丰富,历史还原度非常高。

有些战争电影看完后,会让人血脉喷张,热血沸腾;有些电影会让人感动得落泪;而有些电影看完后,让人看得脊背发凉,甚至没有再看一遍的勇气,《浴血华沙》就是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