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州商业评论
原标题: 招联消费金融交出一份极具警示意味的年度成绩单

在2024年各大金融机构密集披露年报之际,曾位列消费金融行业头部梯队的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联金融”),交出了一份极具警示意味的年度成绩单。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全面下滑,“三杀”式的业绩衰退,不仅宣告其多年增长神话的终结,也将其推至风口浪尖。
“利润腰斩”前兆已现:增速神话终结
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招联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65%;净利润30.16亿元,同比下降16.22%。这是该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净利润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下半年净利润下滑更为明显,同比降幅达25.66%,呈现出明显加速趋势。
而这距离其2021年净利润同比大增84.19%的高光时刻,仅仅过去三年。增长的势头戛然而止,是否意味着招联金融已走到盈利极限的拐点?
资产缩水百亿,表内风险显性化
截至2024年末,招联金融总资产为1637.51亿元,较上年减少126.7亿元,降幅7.18%。与此同时,其负债总额高达1410.88亿元,净资产缩水至仅226.63亿元。在盈利承压的同时,资产负债结构也悄然恶化,资金成本上升、风险敞口扩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不良资产的真实水平远高于表面数据。仅2023年,招联金融就核销不良贷款117.56亿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30.61亿元,拨备费用占拨备前利润的75.88%。而进入2024年,情况并未好转,反而愈加恶化。
“不到一折”甩卖不良资产,掩盖还是透支?
据媒体记者梳理,招联金融2024年累计在银登网发布26期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本息总额达75.87亿元。但这些资产多以低于一折的价格甩卖,例如其中5期总额38.08亿元的不良贷款,仅以1.25亿元起拍,折价率仅3.28%。如此大规模、深折扣的资产转让,反映其不良资产压力已近临界点。
行业人士分析认为,这种“甩包袱”式处置策略虽可在短期内美化账面,但长远来看极易损害公司盈利能力,并对其信用评级、融资渠道造成结构性冲击。
监管新规压顶,旧模式难以为继
外部环境的收紧也是招联金融此番滑坡的背景之一。2024年起,新版《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落地,针对同业拆借、担保贷款、投资限额等方面设置了更为严苛的监管门槛。而过去高达94%的负债依赖于同业拆入的招联金融,在新规压力下不得不转向债券融资,融资成本上升,流动性承压。
与此同时,行业整体利率下行趋势难改,LPR持续下降,商业银行消费贷利率普遍压至3%以下,迫使消费金融公司不断压降贷款利率,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投诉高企、声誉承压,治理结构受质疑
在经营层面,招联金融也面临信任危机。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2025年4月1日,招联金融累计投诉量已达25117条,近30天新增投诉335件。主要问题集中在“高额罚息”“暴力催收”“隐私侵犯”等方面,其中部分案例投诉人称遭遇“冒充司法机关电话恐吓”。
此外,公司管理层频繁变动也引发市场担忧。2024年末,原董事长陈忠岳上任不足一年,首席风险官蔡学聪亦为“空降型”高管,管理团队稳定性和政策连贯性均存在不确定性。
“高风险覆盖高收益”模式终结,行业洗牌加速
不仅是招联金融,其它消费金融巨头亦未能幸免。兴业消费金融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79.25%,中银消费金融更是暴跌91.62%。这意味着,整个行业面临共同挑战:粗放式增长模式已行至终点,唯有转向精细化运营、自建风控体系与客户能力,才可能在监管与市场双重挤压下突围。
招联消费金融的滑铁卢,绝非偶然,而是粗放发展模式、监管滞后与市场变化叠加之下的必然结果。失去增长引擎后,未来的招联金融能否靠改革自救、精细运营重获信任,仍待时间检验。
但可以确定的是,消费金融行业的“春天”已不再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
来源丨经济格局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邹猫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