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斌
“万物生长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传统节日,不仅寄托着慎终追远的情感,更蕴含着深刻的治国理政哲思。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若能深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必将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激发出独特的治理智慧。
天地清明映照政治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诗中描述的清明时节阴雨绵绵的气候特征并非偶然,实则是自然界的季节性调节与周期性净化。它所呈现出的万象更新生态图景,恰如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断清除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的生动实践。北宋名臣包拯任监察御史时,坚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其刚正不阿的形象已成为传统文化中的廉洁符号。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更应以“清明”之心涤荡尘埃,既要像春雨般润物无声地渗透到社会治理各个环节,又要如春阳般穿透腐败阴霾,用监督执纪的实际成效守护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
慎终追远传承治家之道。“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的教诲揭示了清明祭祖的文化内核。在福建莆田,林氏家族延续千年“清明议政”传统,将家风建设融入节气文化;山西闻喜裴氏祠堂悬挂“重教守训,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规,滋养出59位宰相、59位将军的传奇家族。纪检监察工作应当激活这些沉睡的廉洁文化基因,通过建立“家庭助廉”机制、开展“廉政家访”活动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让良好家风成为抵御腐败的天然屏障。当千千万万个家庭筑起廉洁堤坝,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善向廉发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有了最稳固的基础、最有力的支撑。
踏青寻春孕育革新气象。“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笔下的清明踏青,展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质,正与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及“三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深度契合。从宋代设立“提点刑狱司”实现监察制度创新,到元代创设“行御史台”形成三级监察结构,再到明代巡按御史制度的流动监督模式,历史经验表明改革始终是纪检监察工作的活力之源。当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既要保持战略定力,又要像春燕衔泥般细致构建科学严密、系统完备的纪检监察法规制度体系和监督体系;既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又要具备“草摇叶响知鹿过”的敏锐感知,持续打造素质高、专业硬、本领强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为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重大斗争奠定强大的队伍保障与实践底气。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回望,清明不仅是农耕文明的时序刻度,更是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的实践标尺。当我们穿行于苍松翠柏间追思先贤,更应懂得清廉是为政之本,清明是民心所向。以节气智慧浇灌监督执纪实践,用传统文化滋养浩然正气,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必将如春草般蓬勃生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书写更多清风正气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