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校教授的创业答卷

时间:2025-04-15 08:27:00

牛育华在实验室进行产品调试(资料照片)。

4月10日,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牛育华完成了2025年度秦创原煤化工产业创新聚集区“四链”融合“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生态新材料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项目的评审答辩。今年6月,该项目成果将在榆林神木投入生产,服务农业生产一线。

“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生态新材料产业化培育与示范”项目,是牛育华团队继苹果“面膜”之后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转化项目。

近年来,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多项政策的支持下,牛育华带领团队攻克了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领域的多项技术难题,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带到了田间地头。

创新破解产业难题

牛育华的创新,始于对传统农业生产“痛点”的持续关注。

2017年春天,在陕西长武县的果园考察时,她目睹果农为苹果套袋的艰辛。“套袋能防虫防病,但是劳动强度大,且每年要产生40万吨的废弃纸袋垃圾。”牛育华说。

不套袋行不行?带着疑问,牛育华组织了多场研讨与调研,认为如果能找到一种兼具透光且抗菌、能提供营养的替代品,问题便可以解决。

为解决这一难题,牛育华带领团队开展研究。他们发现,褐煤中提取的矿源腐植酸具有高活性,既能模拟果实表皮呼吸代谢,又能抗菌、保水并提供营养。经过层层技术攻关,团队通过优化腐植酸分子结构,成功研发出腐植酸免套袋膜剂技术——苹果“面膜”。

这款产品只需轻轻一喷,就能给苹果敷上一层“面膜”,不仅能防虫防晒,还能提供营养,提升果实品质。经过科研查新,腐植酸免套袋膜剂技术为国际首创。

相较于传统套袋技术,苹果“面膜”技术可以节约生产成本30%到40%,防治90%以上的病虫害,并降低劳动强度。

牛育华团队的创新并未止步于此。

他们在推广苹果“面膜”的同时,将目光投向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致力于解决煤炭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团队通过技术创新,将低阶煤(煤矸石、煤泥、粉煤灰)制成土壤改良剂、改土治沙剂、塑料地膜替代品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实现了煤基固废从“污染源”到“资源库”的转变。

成果走向生产一线

“我是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受益者。”牛育华说。

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需要集研发、产业化培育、市场化开拓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2018年,陕西科技大学腐植酸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牛育华担任中心主任。2019年,经陕西省科技厅审批,陕西省腐植酸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2020年,陕西省腐植酸农业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陕西省科技厅审批,在陕西科技大学成立。同年,牛育华团队依托苹果“面膜”,孵化出陕西品物皆春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当时,牛育华面临着一个难题:一方面“缺钱转”;另一方面,学校横向科研项目的账户闲置着大量结余经费。

2021年,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2022年,陕西全面启动高校科研成果“三项改革”试点,推动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我是从‘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中获益的典型。”牛育华说。根据“三项改革”政策,陕西科技大学鼓励教师利用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创办公司,出资金额最高可达结余经费的90%,入股新公司的股份由学校资产公司代持。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以苹果“面膜”为代表的腐植酸综合防治技术快速示范应用。

“我们从事成果转化更有底气了。”牛育华说。

来自政策的支持

创业初期,牛育华也面临着“教授创业”的典型困境:资金短缺、与市场脱节。2022年,品物皆春加入秦创原“e起创”计划,迎来了发展机遇。

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分析水果产业链发展格局,协助企业精准锚定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与果业生态治理的结合点,梳理出“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推广”的发展路径。同时,针对企业市场资源薄弱的痛点,帮忙对接农资企业资源,通过“原上私董会”组织产业导师深度会诊,解决技术适配性验证、示范点建设等关键问题。

依托秦创原产学研合作网络,品物皆春在全国拓展了3000余亩试验田、129个示范点,推动腐植酸土壤改良技术在延安等地落地。

得益于“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建设,2023年,品物皆春登上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路演舞台,享受到“以演代评”政策的奖补资金。同时,由于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作出突出贡献,牛育华破格从四级教授晋升为三级教授,团队5人实现职称晋升,在学校形成“成果转化—人才激励—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

目前,品物皆春已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走出了一条“技术研发+场景验证+产业推广”的转化路径。牛育华依然在带领团队致力于开展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土壤改良剂和地膜研发与示范。作为陕西煤基固废领域首席专家,她带着科研成果积极投身到秦创原煤化工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中。

“科技的价值,不仅在论文里,还在每一寸土地上。”面对未来,牛育华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