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69岁那年,画下了一组孤鸟、游鱼、小猫、残荷、瓶花、竹石、山水……题曰:“安晚”。这是他晚年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最为世人熟知的名品之一——《安晚帖》。
今年4月26日,鲜少露面的《安晚帖》将在日本京都的泉屋博古馆展出。这组三百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颇具现代感。
“帖”本是对书法作品的称呼。《安晚帖》虽然是册页,但日本通常称此册为“帖”。
《安晚帖》共有二十二开,引首交代了“安晚”二字的由来:“少文凡所游履,图之于室,此志也。甲戌夏至。退翁先生属书。八大山人。”
“少文”即南朝著名山水画家宗炳。他年轻时钟情山水游赏,晚年因病常居家中,无法再涉足山水,便将曾游历过的山川画在居所墙壁之上,躺在床上欣赏,称之为“卧游”。八大山人希望如宗炳般安度晚年,在画中游居,与山水相谈。
八大山人朱耷一生跌宕起伏,他桀骜过、落魄过、无奈过、孤独过,也放下过、柔软过。他是明王室后裔,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第九世孙。他18岁时,明王朝瓦解,被清军追杀,父亲朱谋觐在逃亡途中离世,八大山人守墓并避难于宁藩宗室的西山祖坟地。四年后妻子亡故,他便削发为僧。多年后,他又回到出生之地南昌。那些家国之痛,只能藏在简淡的写意笔墨之中。
画下《安晚帖》这年,八大山人搭起“寤歌草堂”已经两年了。两年前,他晚年的至交澹雪和尚因得罪权贵被杀,而他也失去了最后的庇护之所北兰寺,只好在离寺不远处搭起一间茅草房。他就在这间陋室里看花、看鱼、看鸟,前尘往事仿佛都是上一世的梦。
《安晚帖》中的《叭叭鸟》没有了标志性的白眼。鸟儿独脚立于石上,静静低头,闭眼,似入眠、休憩,又似冥想、入定,仿佛已经参透,放下所有。
《鳜鱼》则点明了“安晚”之意。画中的题诗曰:“左右此河水,名之曰曲阿。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引自《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故事:谢中郎(谢万)经过曲阿湖时,言“故当渊注渟著,纳而不流”。激流入深渊,就不再那样湍急,而是被纳于渊中归于平静。画中的鳜鱼,曳尾水中,仍是白眼向天。也许八大山人以鱼自比,鱼在激流中时久日长,希望可以遇到一渊,安然度过余生。(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