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科学教育,宁波为孩子们做了什么?

时间:2025-04-18 10:29:00

会议现场。

4月16-17日,浙江省加强科学教育专题研讨活动在宁波举行。活动聚焦“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的科学教育,研讨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推动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省建设。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宁波向来自全省的专家学者们作了经验分享。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是强国建设的“先手棋”,是实现教科人一体化的“新路径”,是检验“双减”改革成效的“试金石”。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指出,浙江必须坚决扛起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强化学校主阵地、用好社会大课堂、建设改革试验田等途径,不断推动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浙江样本。

“我国基础教育优势显著,但创新人才培养仍存短板。”本次研讨活动特邀嘉宾,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通过丰富数据和具体案例,生动阐述了创新精髓。

施一公指出,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老师们要激发、培养和保护好学生兴趣、爱好,真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宁波以“跨界”“聚能”“共生”为关键词,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推动科学教育从中小学“单兵作战”转向全社会“协同共进”转型,形成校家社一体的“大科学教育”格局。

宁波制发实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创新设立科学教育“4321”工作体系。

根据市级统筹规划,各地各校围绕科学名师培育、创新实验升级、社会协同共育、拔尖人才培养“4”项重点行动落地,在科学教育大中小、家校社、教科研“3”个维度的“一体化”育人路径上探索创新,实现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大幅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高质量培养“2”大目标,共同擦亮“1”个宁波“院士之乡”科学教育品牌。

同时,全市三年内重点培育100个科学名师、100个创新实验室、100个科学育人典型案例、100个精品课程,并设置激励资金。通过落地“4个100”工程,激发整个区域及学校发展科学教育内驱力。

会议现场。

此外,宁波还积极创设多类型项目平台,凝聚企业、高校、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力量,共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实践。

“引进来”激活校内资源潜能。

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与科学副校长制度,开展市级骨干教师研修、特级教师带徒及“教研共富·送教下乡”等研训活动,每年选拔一批高水平、复合型科学教师到高校、研究所、高新企业深造。

全市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全覆盖,有效联结9位院士、200余位教授、500余名校外科技人员及其背后团队充沛的科教资源。

“走出去”拓展校外实践空间。

实施“一校一基地”机制,结对全市30个博物馆、97个科技馆、103家高校科研院所、182个科普科创基地、200余家高新企业,目前已常态化开展活动1.5万余场,参与超50万人次。

发挥宁波“单项冠军”企业之城优势,启动校外“共享实验室”建设,首批54家企业创新实验室纳入建设名单,每周一次组织科创潜质学生,到校外空间开展一线产业高新技术相关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

“融进去”创新家社共育模式。

每年寒暑假吸引超200万人次在“小小科学‘家’”活动中进行家庭科创成果展示。实施“主题式研学”机制,打造线上科学研学地图,以积分制方式鼓励亲子参与。(记者 沈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