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治理要回归教育本位

时间:2025-04-01 16:1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随着智能体的深度渗透,其引发的不仅是工具迭代,更是教育认知范式的革新。在这场变革中,教育的本质属性与智能体的技术特性交错可能导致知识准确性受损、师生惰性思维滋生和专业发展能力退化等多重矛盾。化解这些矛盾的关键,在于将技术纳入育人轨道,建立基于教育本位的智能体治理体系。

恪守科学性是智能体应用的价值底线。智能体作为资源生产者,教师始终是教育价值的终极守门人。教育管理者需破除“算法崇拜”倾向,清醒认识智能体知识生成的概率性特征,坚守教师在知识把关中的主体地位。当前亟须建立“双循环”校验机制,通过内部循环实现智能体输出内容与课程标准、学科知识图谱的精准对标,借助外部循环推动教研团队基于学情特征的适应性改造。未来应聚焦“知识科学性的多维校验”,构建跨学科校验模型、开发教育专用大语言模型、建立内容安全白名单等三重维度,针对课程审核、专业语料注入、核心知识等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治理。

捍卫思维性是人机协同的核心原则。智能体是思维发展的“脚手架”而非“代步器”,其对学生认知发展的潜在风险,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应用方式的失当。智能体在教育场景中的功能定位,应聚焦思维能力的培育而非答案供给。技术层面需着力构建“引导型”交互系统,通过苏格拉底式追问的交互架构设计,凸显学生思维过程;应用层面可实施的策略——分析问题时人机分离、形成假设时人机互动、验证方案时人机共生。教师在使用智能体时,需要通过多轮与智能体对话,明确人机责任划分标准,从而确保保留师生思维的关键认知环节。

坚持人文性是人机共生的根本立场。教师专业自主是人机协同不可逾越的底线,其本质是防止技术工具主义对教育人文性的消解。实践层面需建立“双轨制”发展体系:一轨强化智能体工具驾驭能力,培养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批判性筛选与创造性改造能力;另一轨坚守专业主权领域,明确规定教学设计、学情研判、教育评价三大核心环节必须由教师主导。制度设计上应推行“智能体使用反思日志”制度,要求教师定期评估技术工具对教学决策的影响程度,通过智能体初案与教师改良方案的双向校验,辅以教研组深度研讨,确保技术始终服务于教育智慧。

智能体治理的深层命题,是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守护教育本质。这需要建立三个维度的价值共识:技术应用必须服从育人目标,效率提升不应以思维品质降级为代价,工具进化不应削弱教师专业权威。未来的突破方向,既需要研制智能体教育应用指南,也亟待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数智培养体系,更呼唤回归教育本质的技术评价标准。唯有坚持“教育为体、技术为用”的原则,智能体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教育进化的积极力量。

(作者:王敏 系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信息化教研室主任)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