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承
杭州,今年第一个出圈的城市。几个月以来,围绕科技创新,全国各地的考察团陆续前来调研学习。最近,涌金君也跟着其中一支全国媒体考察团,调研了杭州滨江、余杭、钱塘、富阳、拱墅等5个区的一批科创企业。
继第一批“小龙”崭露头角,杭州还有多少潜能?调研结束后,大家的结论很一致:杭州的“潜龙”还有很多,更有媒体评价,杭州还有一万条锦鲤。原因何在?通过调研,涌金君有了一些新观察。

全国媒体考察团 图片来自媒体考察团统一摄影
观察1:人才磁场
网上流行一个说法,在杭州创业大潮中有一批“新四军”——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创业人群形成的阿里系;以浙大为代表的高校教师、学生创业形成的浙大系;二、三代浙商接班造就的浙商系;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组成的海归系。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本土创业人群根基深厚不难理解。杭州的魔力,在于它既能孕育原生力量,又能吸纳全球人才。
酷飞科技是一家集无人机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科技公司。无人机是不少大城市都重点发展的产业,酷飞科技CEO李伟早期也曾深入考察过北京、深圳等城市。直到当他亲眼目睹硕士毕业生如数家珍地分析杭州“人才大礼包”的政策力度和办事效率,瞬间明白这座城市早已掌握“用年轻人征服年轻人”的流量密码。“如果一个城市能让最挑剔的年轻人用脚投票,它的未来必然充满想象力。”李伟说。

酷飞科技无人机消防演练 图片来自媒体考察团统一摄影
把着眼点放在“人”,通过人才口碑传播和集聚效应,是杭州的招商武器。
李伟告诉涌金君,在其他城市必须开通VIP会员才能在招聘网站上搜到合适的人,而在杭州,“免费版完全够用,职位一发布出去,半天就能收到好多份对口的简历。”原因无他,当杭州用细节编织了一张让年轻人“来了就不想走”的网,企业最头疼的招人难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杭州一手通过公开透明的政策补贴吸引大量年轻毕业生,另一手则通过各类创业大赛挖掘创业人才。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范睿,就因一场创业比赛与杭州结缘,至今已在杭州富阳扎根5年,专注于XR终端的研发与创新。杭州目前有多个创业大赛,比如近期杭州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已经迎来第十一届,据统计往届比赛中85%以上的落地项目获得了机构青睐,拿到了风投资金,至今已有近400个项目通过这项赛事在杭州落地、创办企业。
观察2:双向奔赴
调研中,不少省外媒体对一个现象很感兴趣:政府工作人员仿佛是企业员工,对于企业发展头头是道,创业者则仿佛要变身政府招商分站,总是聊着聊着就对创业环境开启凡尔赛模式。
“在这里,营商环境不仅仅是经济部门的事。”在拱墅智慧网谷小镇,酷飞科技CEO李伟告诉我们,早期他们因缺乏场地和消防设备而无法开展无人机消防应用演示时,小镇工作人员通过与多部门协调沟通,最终确保了演示直播的顺利进行,眼见为实的现场应用,大幅增加了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
把企业吸引来并不难,让企业心无旁骛安心发展,却不简单。
有位创业者透露,在选择杭州之前,他曾在另一家中部城市落地。原因很简单,对方给的钱更多、地更大。然而,最终却因产业链断裂、人才荒等原因选择“二次迁徙”。
当别人还在拼补贴时,杭州有一套独特的“政企共生”逻辑。
目光放长远。2020年,当少有人相信大模型的时候,一批海归青年在杭州滨江获得了长期的资金、技术支持。政府耐心“陪跑”,从未干预企业的技术路线,终于成就了国内唯一掌握TPU架构AI芯片核心技术的中昊芯英,其成功研发的“刹那®”GPTPU AI芯片,能出色处理大规模AI模型计算任务。

中昊芯英芯片 图片来自媒体考察团统一摄影
服务要前置。位于钱塘区的球形机器人企业逻腾科技刚落地,当地税务就主动上门讲解税收政策,告知初创企业可以享受怎样的税收优惠。针对一些特殊企业,还灵活成立专班,研究最合适的税收政策。
政府得进化。在拱墅区,公务员集体学习AI课程化身科技企业“技术翻译”的情景已成常态。在杭州余杭区,AI公务员已然上线,将人类公务员从日常流程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更好的直面企业诉求。这种自我迭代意识,让政府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一起进化。
观察3:生态闭环
当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走出“象牙塔”,投身硬科技创业的浪潮。一个巨大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不足10%,大量创新成果还停留在技术报告、科研论文或实验室样品层面,无法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从课题论文到产品,再到一家成功的企业,中间的鸿沟如何跨越?这绝非是给钱、给地、给人就能办到的,而是要构建造一个从科研成果评估、技术迭代,到股权架构设计、财务制度建立、市场拓展等全方位的创业生态。
在杭州富阳,涌金君考察了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杭光所”),这家聚焦光电子领域的孵化器,目前已经构建起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创孵化模式,科学家团队带着前沿技术入驻后,专业孵化团队会协助其分析技术落地场景、匹配市场资源、对接投融资等等,可谓手把手教会科学家如何成为企业家。成立五年多来,杭光所已孵化50余家硬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外部社会资本超25亿、孵化企业总估值超250亿。

杭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图片来自媒体考察团统一摄影
如果说杭州光机所构建的是一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生态。一个城市,则要形成一个更大的生态闭环。否则,要么人留不住,要么企业长不大,要么企业长大就走了。
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大型沙盘前,这个思路得到了印证。
这里分布着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数字健康产业园、浙江大学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等一系列从初创到加速的各阶段产业孵化平台——这是针对企业发展的布局。大型综合体、火车站、体育馆、医院、学校、公园、住宅——这是针对人才的配套。

未来科技城沙盘 图片来自媒体考察团统一摄影
3月31日,杭州个体工商户总量突破百万大关。而在2024年6月,杭州企业总量就已突破100万户。据了解,从全国来看,开办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比重约为7:3,而在杭州,开办企业的比开办个体户的还多些。
这意味着,杭州存在推动市场主体向公司化、规模化升级的特殊机制。这种结构差异本身已构成“潜龙”孕育的温床——企业形态比个体户更具资源整合能力、技术创新动力和持续发展潜力。
当许多城市在谈论优化营商环境时,杭州已经站在“城市竞争力”的维度思考这一命题。
在治理层面,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支点,撬动政府数字化转型,让创业者感受到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在要素配置层面,政府引导基金与市场化资本形成“双轮驱动”,各类创新孵化平台搭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平台,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在城市空间营造层面,通过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结构,让创新要素在适宜的环境中自然萌发。
超越传统经济部门的单向施策,构建起一套涵盖制度创新、要素协同、生态培育的多维竞争体系,杭州才成为了“小龙们”的乐园。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