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叶国富:去KA,立CA

时间:2025-04-02 12:30:00

来源:商业观察家

在3月29日举办的永辉超市2025年度供应商大会上,永辉超市“代理”CEO叶国富做了一次主旨演讲,核心内容是关于零供变革。

其称,永辉超市将聚焦核心供应商、聚焦核心大单品、聚焦长期主义,推动永辉转型升级。

“企业要生存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做好。我这里有三句话,一是:只有好产品才有好口碑。二是:只有好产品才有好品牌。三是:只有好产品才有好业绩。”

“永辉要走品质零售,第一件事是什么?永辉要做供应链变革,要与核心供应商共筑品质基石。”

“第一要聚焦核心供应商,打造品质永辉的供应链体系。我进入永辉之后发现,光一个生鲜就有几千个供应商。大量的中小型供应商无法做好品质的。核心供应商有四个好处:一是有产品研发能力;二是有品质保障能力;三是有价格优势;四是有反腐败能力。所以,我们要聚焦核心大供应商,砍掉大量小的供应商。”

“在今天这个非常透明的时代,我认为中间商的层层加价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发展了,我们要采用裸价直采,过去跟小供应商(的合作模式),后台费用、条码费、进场费、上架费,一堆的费用,今天永辉全砍掉。”

“第二个聚焦是聚焦核心大单品。传统大卖场,一个卖场1万平方米,今天永辉小店2000平方米,中店2600平方米,大店3200平方米,这个面积的店型不需要这么多单品,我们就聚焦核心大单品,只有核心大单品才能创造核心的价值。我们三年目标是跟供应商一块孵化100个亿元级单品。”

“去KA,立CA。KA代表传统,在座的供应商朋友们,我希望你们砍掉KA,希望跟永辉接触不要有KA,要CA。CA就是用户,我们希望跟供应商一块为用户服务,为用户去创造一盘好的产品。”

趋势

从叶国富的演讲来看,《商业观察家》认为,其“主导”下的永辉零供变革,可能有五层趋势意义。

一、市场集中度。

大供应商与大零售商进行强强联合,有助于做高市场集中度。

站在永辉的角度上来讲,这个也没有错,它要发展,它要纾困,必然是要走强强联合路线,必然要找到与其他竞争者的差异点,尤其是与海量个体商店来形成差别,如果你是跟海量个体商店竞争,没有未来。这也是永辉走“胖改品质”路线,做定位升级,用户群升级的原因之一。

也只有减少竞争,或者没有竞争,才能得到足够“营养”而快速崛起。

包括当下的电商平台巨头企业,它们能迅速做大的基础之一,就是在它们的关键成长阶段,其实并没有遇到像样的、真正的、海量的竞争。

二、架构买手体系。

去中间化,零售商就需要有买手能力,及替代原有分销体系的“全覆盖”能力。

买手制(不能退货给供应商)也是反腐败最有效的方法:买手买进来的商品,一次卖不掉二次卖不掉三次卖不掉,那买手还有生存空间吗?

三、货盘。

“去KA,立CA”,那就是打破过往快消品的货盘模型。可能就是要走买断供应链,买断经销权路线。这意味着原有的区域代理经销、区域零售保护可能就没有了。

零售渠道的生意很难做,劳动密集型产业,门槛不高,主体多元,竞争激烈。“货盘生意”由于是工业化、规模化经营,集约效应好,资金等门槛也更高,更容易做大。

一方面看,切到一个新领域——品质商品领域,做“货盘生意”,竞争者相对少,品质商品代表的消费升级也有增量。相关流通体系建立后,未来可以做分销供货给“劳动密集型”的零售渠道,赚品质商品供应链的利润。

另一方面,从海外发达市场来看,大量中小商店退出市场,是发生在中小商品市场退出之后。

四、去特权。

过往的KA制是基于供应商利益导向而形成的制度,不是基于消费者导向。

经过多年发展,KA制某种角度上看,已发展成为了供应商的特权制度,去KA,一定程度就是要去供应特权。

五、资源集中度。

供应链集中,上游资源也可能会集中。

说到底,供应链能力就是资源掌控能力与资源利用效率。产品或商品形态,只是资源的“加工品”。

挑战

基于所列的改革思路,我们再来看永辉的进展与挑战。

《商业观察家》认为,这块也有以下七部分内容值得关注。

一、改革成本。

改革都有成本,供应链的改革成本,由谁来承担?

有市场人士对《商业观察家》称:“看叶国富的手腕了。”

二、买手能力。

买手制很难,需要解决:买什么货、买多少货、什么价格买、要不要退货、物流效率物流成本怎么优化、品控成本及能力等等问题。

以前,“买手工作”都是由本地经销商控制,他们赚进销差价,并承担风险。现在,过往不承担风险的零售商想要“接”,那么,能力就得跟得上。

这包括资金能力、团队能力、供应链运营效率、技术能力、抗风险能力等。

目前在中国,山姆会员店的买手体系被认为是中国买手制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但有市场人士告诉《商业观察家》:“山姆其实也不是全部商品都走买手制,也有很多商品是供应商供的,山姆也会退货给供应商,只有一部分是自己搞的。”

所以,这一块还是很难的,不过,反过来说,既然头部企业也不能全做到,那可能也说明这块还有“窗口期”。

对于永辉来讲,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切换模式,团队就要切换,永辉现在有做买手制的团队基础吗?现在有足够多的高质量买手员工吗?

一段时间来,《商业观察家》听到永辉在大幅挖人,之前市场传有一批山姆的人要来永辉。

一些市场人士则告诉《商业观察家》:“永辉不光在‘摸’山姆,各个企业只要是买手人才,永辉都在‘摸’。就山姆来看,目前,我知道的是还没有人过去永辉,他们可能还处在想的阶段,他们还在考虑是不是要去躺永辉这趟水。”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最近几天也点评了山姆:山姆的工资太低。

三、社区折扣店。

《商业观察家》预计,随着永辉的供应链变革,及买手体系的推进,永辉未来也可能会做社区折扣店。

因为买手能力、自有品牌能力的构建是一个爬坡期,初期很难做,初期买手能力不足有可能会产生大量的库存,因此,永辉有可能会做一个社区折扣店业态来承担“下水道”功能。

类似盒马的生鲜奥莱。

后续则有可能会迭代成“盒马NB”。

四、合规成本。

去中间化,在合规成本端也有差异,比如存在有票和无票的区别。

五、效率有没有提升。

高效替代低效是恒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新体系要替代旧体系,必然是以效率提升为前提。基于效率提升做出增量才有分润空间。

“去KA,立CA”,永辉能做到流通效率的提升吗?

比现有的本地经销商、本地零售商,人效更高?坪效更高?用户满意度更高?

接着观察。

六、价值观。

供应链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打造出来的,这是一个长周期的赛跑,而要在长跑中保持内部定力、激情、抗挫折能力,与外部资源的凝聚能力,需要有价值观的支撑,需要有使命感。

永辉的使命是什么?

现在的永辉似乎是“绑定”胖东来。

但从过去一段时间的“胖改店”表现来看,在一些区域市场很受欢迎,在一些区域市场也存有问题,比如在华东的一些城市市场,当地消费者看起来是相对不认的。

七、市场集中度。

要做高市场集中度,既要看财政“需求”,也要看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