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沉睡的虞山开始苏醒,山脚下飘来面包的香气。
近日,常熟首家窑烤面包店“壹醒花园”开业,客流不断。
“这里原是废弃车厂,去年虞山街道招募主理人,吸引有创业需求的青年来掘金,我一眼就相中了这里。”壹醒花园主理人之一徐锋说。
“壹醒花园”窑烤面包店。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摄
像徐锋一样对老旧厂房一见钟情的创业者不在少数,一群年轻人在虞山脚下找到自己的“旷野”。他们逆向迁徙,聚集创业,重新定义古城的打开方式,并拥有了一个共同的新名字——“湖山生活主理人”。
落脚虞山,衔枝筑巢,这群主理人在主理些什么?当下虞城缘何广募英才,发展“主理人经济”?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惯性”面前,政府如何携手主理人,共同延续“小院经济”的“生命周期”?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一头扎进山水古城,探访这场发生在“江南福地”的人文经济学实践。
Z世代逆向迁徙
虞山脚下老院焕新
走进山前坊,穿过古长廊,推开玻璃门。茶香,扑鼻。
这里是一处新中式茶空间,名为“时叶茶业”。店内古朴典雅,分为制茶区、审评区、体验区、科普区、产品区等多个区域,陈皮白茶、虞美人、碧螺春等各色茶叶整齐摆放,白净的墙面上题着清代诗人毛晋的五言律诗《虞山绝顶茶》。
时叶茶业的茶产品。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摄
店铺所在地,山前坊文化创意产业街区,原是一片老旧厂房及居民区。如今,废弃工厂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的“梦工厂”,一批有品牌、有故事、有文化的新型商业项目和时尚业态入驻,时叶茶业便是“老院焕新”的第一批响应者。
“这处空间本是一个废弃玻璃厂,我们现在品茶的地方原先是个桥洞。”随着主理人时洁的介绍看去,旧厂房原先的肌理成就了店铺独特的布局,呈现出奇妙的共生美学。
这位曾在上海工作的都市白领,因一次中国茶叶研究所的评茶课而“出逃”返乡。“老师当着全班人夸赞常熟白茶特别好,不管是茶的香气、滋味还是口感都接近完美,打了全班最高分。我突然意识到,真正的奢侈品,是家乡的山水。”于是,时洁告别黄浦江畔的霓虹,来到虞山脚下扎根,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体验、教育培训、技艺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传播阵地。
如今这一家茶馆,正用茶叶串联起古今对话,不定期开展茶文化、东方花艺、香道、古琴、书法培训等活动。
越来越多的老院落迎来新生。废弃车厂爆改窑烤面包房,6间旧仓库变成网红打卡地……虞山街道闲置资产更新的计划与主理人盘下店面开业的商业实践深度融合,让沉睡资源生长出面向未来的新生命。
开在常熟通江路的“三分之一”网红小店。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摄
咖啡、茶饮、服饰、文创……主理人“主理”的不仅是一处空间,一场生意,更是一种情感价值。当城市焦虑症候群在CBD玻璃幕墙下蔓延,这些新生的院落便敞开怀抱,为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的“灵魂栖息地”。
唤醒沉睡资源,提升城市“美商”,还需更多元的潮流碰撞。虞山脚下,“含青量”不断上升,更多更具“带客力”和“生命力”的复合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将带来新一轮的“诗和远方”。
“雄鹰线”爆火出圈
青年创客韧性生长
主理人为何扎堆这座山水古城?要从前两年说起。
2023年,一条酷似“雄鹰”的徒步路线突然刷屏网络。虞山,屡上热搜,一下子跃升为徒步顶流。为了提升徒步体验感和安全性,虞山街道在“雄鹰线”沿线精心打造休憩驿站,完善徒步线路导视系统,优化停车管理,进一步夯实公共服务基础。
2024年,“雄鹰线”接待游客约235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60%,带动周边文旅项目营业收入近2亿元。
常熟“雄鹰线”。图片由虞山街道提供
“雄鹰线”的爆火,带来流量,带来游客,也带来商机。
打开雄鹰线徒步指南,10多公里的山路已经增设了7处驿站,一批“有情怀”的主理人陆续入驻。
“我妈妈当年是虞山剑门景区的第一任管理员,所以我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在虞山上有自己的小店,也是我的夙愿。”云上驿站主理人之一吴晴说。
经过重新整装修缮,原先山上茶厂的辅房变成惬意的歇脚地,一到休息日便坐满游人。吹一吹山风,喝一杯咖啡,就能忘却周身的疲乏。
“雄鹰线”的云上驿站。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摄
新鲜血液不断涌入,山水古城“逆生长”,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原先我们一直想要打造成片的保护更新项目,招引酒店、餐饮等大商业业态,现在我们更开放更多元,以‘城市针灸’的方式,找准优质点位‘入针’,微更新城市经脉,支持发展‘小而美’业态,助推‘小院经济’发展,敞开怀抱拥抱年轻群体。”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建设和环境保护部部长沈韵说。
正因如此,“90后”文创工作者邵凯等来了机会。
今年3月,南泾堂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处老宅迎来新生,常熟首个古宅院落文创复合体验中心——虞鲤文创复合空间在此开业。该中心主营非遗、传统文化、虞文化研学课程的开设以及文创周边的设计、生产、销售,如今已成为一处网红打卡点。
常熟首个古宅院落文创复合体验中心——虞鲤文创复合空间开业。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摄
“2021年底,我就看中了这间小院子,今年终于得偿所愿,特别开心。未来,我想把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聚到小院里来,大家一起探讨艺术,传承文化。”邵凯说。
人与城双向奔赴
“文化飞地”久久为功
当越来越多的人奔赴虞山,一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论也渐渐浮现:热度猛增,虞山能否承接得住如此大的客流量?由此带来的环境破坏等问题如何解决?当热潮退去,这些小店又该何去何从?
一系列问题抛出,虞山给出的答案远比想象中从容。
“街道招募我们入驻驿站的时候就达成共识,他们提供一些优惠政策,我们来提供旅游咨询、驿站休憩、卫生保障、森林防护等公益服务。”吴晴说。
一招“以阵地换服务”,双方各取所需,主理人“兼职”当起“守山人”。
依托与环保相关的本职工作,吴晴牵线搭桥,促进虞山街道与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深度合作,在虞山国家森林公园设立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定期开展环保科普调研,评估虞山生态环境,为虞山生态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苏州科技大学社会实践和校外实习基地在虞山国家森林公园揭牌。图片由虞山街道提供
“现在游客很多,山上残留的垃圾也随之变多,我们街道会不定期组织‘净山活动’,这些湖山生活主理人都是虞山的文明伙伴,他们自发加入志愿者队伍,一起净山。”虞山街道党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朱兰说。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消费者喜新厌旧的“惯性”面前,主理人也做好了准备——商业与文化共生,是他们探索出的“生存法则”。
“我们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就是要让老宅成为文化焕新的活态容器。”邵凯说。
旗袍上身,水墨丹青活起来;土布扎染,指尖开出蓝白花;篆刻入石,方寸之间展乾坤……一位位主理人就像一个个活跃的文化细胞,遍布在街区角角落落,古城不再是凝固的标本,小院不仅是网红打卡点,而且成为持续生长的文化生命体。
“未来,我们要以这些湖山生活阵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闲置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特色街区,打造专属常熟文化的叙事空间。”沈韵说。
常熟旅游图览。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摄
这场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辩论,最终在这座古老的山水古城合鸣。
真正的商业密码,不是追逐流量泡沫,而是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点,让文化在活态传承中生生不息。
当热潮退去,这些被江南烟雨浸润的文化小院,依然会在时光中静静诉说虞城故事。
(苏报融媒记者 陈洁 施含韵/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