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0日,谷雨,黄山市歙县梯地茶园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揭牌仪式暨街源烘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布会举办,标志着街源烘青开启了街源茶产业发展的新纪元。

见证歙茶高光时刻
大山之中,蜈蚣岭村,石砌梯田如巨龙盘桓,千亩茶园如天梯直抵苍穹。正在进行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核心区揭牌仪式暨街源烘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布会,犹如一杯刚刚沏泡的佳茗,茶香袅袅,飘向山外。
歙县街源包括璜田、街口、小川等乡镇,人口有十万之众。蜈蚣岭村千亩梯地茶园,诞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的浪潮中,是当地村民历时13年,投工超121.6万人次,用7亿块石头砌成梯地,硬生生将荒山秃岭改造成层叠如塔的茶园。

街源地区作为歙县茶叶的重要产区,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早在明万历三年(1575年),璜蔚茶商胡汝皋在这片隐匿于“水南六十里”的梯地茶园里,首创了烘青工艺,由此开启了街源烘青的五百年历史传奇。
清代是街源烘青的鼎盛时期,《歙县志》记载,当时全国各地茶商云集街源,以璜蔚为中心,上海、天津等地均有茶行且名噪一时,故璜蔚享有“江南第一茶市”美誉。
让世界听见歙县茶叶故事
梯地茶园成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为街源地区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歙县乃至黄山市的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2023年,蜈蚣岭村千亩梯地茶园被列入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安徽省第八项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此次核心区揭牌,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技术的保护性认定,更通过划定核心产区边界,推动茶园管理标准化、生产规范化,为茶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让世界听见歙县茶叶故事。”农业农村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杨子江表示:“歙县梯地茶园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书写了中国茶叶第一大县的辉煌。核心区揭牌标志着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地理标志商标发布则让传统技艺焕发时代价值。这既是文化传承的里程碑,更是产业升级的起跑线。”
歙县歙茶产业发展中心汪文俊说,“街源烘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发布,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这一传统工艺的区域独特性。将从原料溯源、工艺规范到品牌推广构建全链条保护体系,助力产品溢价能力提升。
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叶
曾经,“街口进街源,只见青山不见田”,因地处深山,虽拥有优质茶叶资源,却因交通闭塞、长期处于产业链末端。街源烘青工艺以“火功稳、香气醇”著称,但因长期缺乏统一标准,品牌缺失,市场认知度受限。此次两大标志性事件联动,无疑会成为歙茶产业发展的又一个突破口。
街源片区目前有6.7万亩茶园,占歙县茶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年产量3700吨,有1.8万户茶农传承着古法制作工艺。片区有7家省市级龙头企业,70家茶企协同发展,已经初步构建起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

璜田乡蔚源茶厂厂长胡飞星是当地新生代“茶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街源烘青”的历史文化挖掘和制作技艺的研发创新,并成立了茶叶合作社,带动当地茶农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街源烘青”品牌。他说,歙县梯地茶园系统核心揭牌与街源烘青商标发布,将有助于街源地区茶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一步拓展市场份额,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茶农和茶企的收入。
杨子江博士建议,一是以科技赋能传统,建设茶文旅融合示范带,让茶山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二是以品牌开拓市场,依托地理标志提升溢价,推动“歙茶”品牌价值突破百亿;三要以开放促传承,精心规划全球梯地茶园文化节,推动歙茶走向世界。
歙县璜田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聪表示,璜田乡将以农业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为抓手,持续推动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深度融合,让街源烘青的茶香飘出大山。

从深山梯地到国家地标,街源茶业的这次跃迁,不仅书写了一个区域的产业变革史,更折射出中国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围路径。当蜈蚣岭村的采茶歌与机器烘青的嗡鸣声交织,当石砌梯田登上文旅宣传片的镜头,这片承载着数百年农耕智慧的绿叶,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乡村振兴的黄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