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爱当成“侵扰”孩子边界的借口

时间:2025-04-27 14:11:00

辽宁日报记者 许蔚冰 崔振波 辽宁日报见习记者 智曼卿

引子

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映射着父母的影子。人们常常聚焦于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却忽视了父母自身心理状态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更是敲响了警钟:接近80%的父母由于自身缺乏心理知识,甚至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不仅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情感支持,而且在无形中将自身的心理压力转嫁给下一代,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滋生与蔓延。

当原生家庭成为心理问题的第一现场,当最温暖的港湾掀起惊涛骇浪,我们不得不追问:那些以爱为名的伤害,如何在日积月累中蛀空孩子的精神世界?那些本该缔造安全感的拥抱,为何化作令人窒息的枷锁?那些流淌在血脉中的羁绊,怎会成为跨不过的情感天堑?这不仅是孩子的教育命题,更是关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成长课题。

孩子的诉求总是被忽视被误解

“我才是那个该被治疗的人!”雯雯的父亲一字一顿地说。

4月21日,在被本溪市关工委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心理咨询师李雪芹约到办公室以后,这个中年男子仍对让女儿休学一年的决定后悔不已,“都说家丑不外扬,但其实最大的小丑是我。”

一年多以前,雯雯突然得了不爱上学的“病”,总跟爸爸说自己被老师针对了,比如被批评下课时出教室晚了、没按要求浇花了……

“学校里的这点儿小事不是很正常吗?”他在见到李雪芹之前还把相同观点延伸到了和女儿的沟通中。

父女之间的沟通并没有缓解“病情”,反而恶化了父亲对女儿的看法:“为什么孩子越大,越无法和她沟通?是不是我们把她惯出‘公主病’了?我带她去了安宁医院,让她吃精神类药物,还让她休了学。”

李雪芹随后见到了雯雯,“挺白净的一个小姑娘,就是不愿说心里话。孩子跟我说,每次一开口,感觉跟父母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又接触了几次后,李雪芹并没有对雯雯展开治疗,而是给雯雯的父母开了个“药方”:“如果家长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沟通,就会导致沟通无效。每天都要跟孩子聊天,不再指责她,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理解;全家出游,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示孩子……”

雯雯重新回归了校园,并在半年多以后参加了中考前的音乐课考试。这一次找到李雪芹,雯雯的父亲是想请教继续帮助女儿康复的方法,但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孩子其实没有生病。只是女儿的心理诉求终于在父母这里得到了回应。”

掏心掏肺地付出却让他们想逃离

晚上10点,佳佳书桌上的台灯依然亮着。佳佳的妈妈张潇看着数学练习册上刺眼的红叉,声调逐渐升高:“这么简单的题讲了3遍还错……”话还没说完,只听 “啪”的一声脆响,佳佳猛地将练习册摔在地上,冲进卧室,大哭起来。

这样令人窒息的争吵,在最近半年如同家常便饭般频繁上演。班主任反映佳佳经常在课堂上发呆、拒绝和同学互动。

“都是我没教好。”张潇自责又满肚子委屈。3年前,丈夫因工作调动前往外地。张潇辞去了工作,当起了“全职妈妈”,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都倾注在佳佳身上。凌晨5点起来做花样早餐,陪写作业到深夜,周末连轴转赶各种补习班。

那些属于自己的热爱,都被张潇悄悄藏进了角落。她把自己活成了孩子生活的影子,却在不经意间,把焦虑的重壳压在了孩子身上。掏心掏肺地付出,换来的却是佳佳日渐沉默的背影。

在心理咨询室,医生看着沙盘上孤独的小熊模型,轻声说:“孩子的焦虑往往是家庭情绪的镜子,父母的自我关怀,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让他们在爱与自由的土壤里,看见如何成为完整的人。”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保姆,而是一个会照顾自己、会快乐的妈妈。

变化在悄然发生。张潇不再守着女儿写作业,而是在画架前专注画画,背后传来的不再是铅笔折断声,而是轻轻的翻书声。每天早上,张潇送女儿上学后就去上久违的瑜伽课。周末不再排满补习班,母女俩会去公园骑自行车,或者窝在沙发看动画片。

上个月佳佳过生日,她许愿说:“希望妈妈每天都能像现在这么开心。”那一刻,张潇的眼眶湿润了。而佳佳也渐渐褪去了满身的忧郁,重新变回了那个阳光开朗、笑容灿烂的少女。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见过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将‘自我’完全献给孩子,却在不经意间制造出压抑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成为情绪的承接者。”抚顺市第五医院(抚顺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负责人张晨说,家庭是情绪系统,父母的负面情绪会通过非语言信号被孩子吸收。当父母压抑自身需求,把育儿当作自我价值的唯一来源时,这种沉重期待会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导致孩子情绪敏感、社交退缩。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从来不是燃烧自己去照亮谁,而是成为一盏温暖的灯,让孩子看见,如何在岁月里温柔地发光。父母能够好好爱自己,才能正确地爱孩子。

模糊的边界感是矛盾的根源

爱若失去分寸,便如藤蔓绞缠树干,看似亲密无间,实则窒息生长。“放手”是大连东方实验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于滨对前来求助孩子教育问题的家长常说的词。作为曾担任德育校长工作十几年的教育工作者,于滨会在周三晚上举行的家长课堂上反复强调:“做有边界感的父母,孩子的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于滨见过近千张焦虑的家长面孔,她说,孩子厌学、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只是表象,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亲子、夫妻等一系列关系问题,都是家庭关系中缺乏边界感导致的。

曾有一个名叫明明的男生在高一上半学期告诉于滨:“妈妈越管着我,我越想挣脱,有时候是故意不好好做。”于滨介绍,明明的妈妈比较“强势”,儿子吃什么水果,选什么补课班都要她来安排。到了初三,妈妈却逐渐发现自己无法“驾驭”明明了,孩子总是跟她对着干。

于滨说,大包大揽、控制一切的的家长,要么是性格比较强势,自我要求高,把工作中的“领导”身份带到家庭中;要么是全职妈妈,把全部的人生价值、注意力都投注到孩子身上,一旦孩子发展不如意,便千方百计去校正、干预孩子;还有一些“苦出身”的家长,希望孩子不再吃自己吃过的苦,一方面全力以赴用物质宠溺孩子,另一方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

还有的家长,不经意间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导到孩子身上。于滨说,一名叫伟伟的男孩,高一就经常请假不上学,到学校整个状态也是显得无精打采。当伟伟妈妈找到于滨求助时,她发现这位妈妈和儿子一样,总给人一种悲悲切切的感觉。原来,伟伟妈妈和爸爸的夫妻关系很早就出现了问题。

家长的“边界”模糊了,就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强加给孩子。孩子的感受渐渐地被压抑了,内心就容易产生冲突感。在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大连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谷力群博士看来,很多家长直接向孩子倾泻抱怨、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其背后的根本问题就是对孩子心理边界和物理边界的“侵犯”。

“青春期的孩子介于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家长既要尊重他们,还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侵扰’孩子的心理、物理边界容易激起明显反抗或者消极抵抗,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谷力群提醒。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