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是时代进步的先锋力量。29日,由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青春之歌——全国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启幕。作为国家博物馆“国家展览计划”2025年首场大展,展览以“科技新星”“青春奉献”“家国情怀”三个篇章,呈现全国101所高校的118项创新成果,展现新时代青年以创新赋能发展的担当与智慧。展览将持续两个月,恰逢五四青年节,成为致敬青春力量的生动注脚。
展览序厅以“青春是破晓时分的第一缕光”为引,勾勒出当代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坐标。从量子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到民生改善、生态修复、医疗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创新实践,展览犹如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青年多元而深厚的创造力。

东南大学的“全球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

清华大学的“重型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

南开大学的“火星之眼伞翼无人机”
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性能TPU架构AI芯片及计算集群”,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IP核、全自研指令集与计算平台,成功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AI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该校的另一项创新成果——“哪吒”系列海空跨域无人航行器,能够连续跨越空中、水面和水下介质,实现全域飞行与回收;清华大学的“重型交叉双旋翼无人直升机”提升了我国在高端无人直升机领域的技术实力;东南大学的“全球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飞行汽车”聚焦低空经济与陆空一体化智能运载装备制造;南开大学的“火星之眼伞翼无人机”针对火星环境设计,助力火星探测……展览既是成果展示,也是一场“青年与时代的对话”,体现“强国建设,青年何为”的实践答案。

国防科技大学的“电子鱼皮——水下小目标探测预警新模式”
展厅中,一条十分特别的大黄鱼引起观众的兴趣。在它身上贴附着一层可感知磁场的柔性电子鱼皮,这就是获得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金奖的“电子鱼皮——水下小目标探测预警新模式”。设计者、国防科技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吴少伟介绍,这项技术是面向近海与岛礁水下防御需求的,“由于声呐不容易探测到水下比较小的潜艇目标,于是我们想到将粒子传感器套在大黄鱼身上,鱼在四处游动过程中如果附近有小潜艇经过,传感器就能探测到它的磁信号,电子鱼皮会刺激鱼的神经中枢,让它发出叫声。这种‘鱼皮’是生物可降解材料,对鱼不会造成危害。”这项技术有望革新现有水下目标探测模式,还可广泛应用于海洋环境研究与保护、水下侦测等领域,服务海洋强国建设。

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欧日乐克介绍全自动翻页扫描机
一台全自动翻页扫描机,也吸引了大量观众。这是内蒙古大学的“复杂文字古籍文献数字化一站式解决方案”,这款全自动翻页扫描机器人,能实现风吹页动、自动无损“阅读”册装古籍,完成高清扫描。设计者、内蒙古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欧日乐克介绍,这项设计最初是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古籍文献数字化难题,目前已全面实现蒙古族、满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文字材料的自动扫描、翻页、识别、转换与翻译,设备已进入量产阶段,获得14项专利与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浙江大学的“KOKONI智能3D打印机”
浙江大学的“消费级3D打印机”让3D打印走进普通人家。“它是一个AI大模型,我们利用自研的3D大模型算法和数字打印技术,提供‘创意实现’的软硬件解决方案。该打印机可以将绘画或照片上的平面设计转换为3D模型,助力每个人的创意落地。”设计者、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陈天润介绍。
在这场跨越学科与地域的创新成果展上,新时代青年以智慧与担当,奏响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强音,正如展厅序言所写:“个体的微光汇聚成照亮未来的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