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笛:微观史如何通过“边缘线索”来发现历史?

时间:2025-04-30 17:35:00

近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讲席教授王笛以“线索的追踪:建构微观历史中的边缘者叙事”为题,做客于上海古籍书店举办的三联丨书城读书会与海上博雅讲坛(第267期)的特约讲座现场,围绕意大利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的《线索与痕迹:真的、假的、虚构的》一书,以及自己的新作《中国记事(1912-1928)》,进行了一场有关于“微观史”的专题讲座。

“线索的追踪:建构微观历史中的边缘者叙事——王笛教授解读金茨堡《线索与痕迹》”讲座现场(主办方供图)。

怎样去追踪线索,怎样去发现痕迹,怎样在这个扑朔迷离且被掩盖的历史后面去找到历史的真相?活动现场,王笛从“边缘者叙事”讲起。在王笛看来,“边缘者叙事”这点至关重要,“过去我们讲历史,讲大趋势,讲大历史。我们认为,研究历史一定要研究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一定要研究大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或者重要思想。但是对于广大的普通人(来说),传统历史学被认为没有多少研究价值——因为它不能告诉我们这个历史是怎样形成的。”王笛认为,其实普通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他希望通过“边缘者”来讲述怎样研究普通人,怎样从普通人的经历去发现历史。

王笛非常认同金茨堡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所得到的普通人的思想和信仰,几乎都是被扭曲的。”王笛说,因为过去关于普通人的文化是由精英来记录的,但这些根本不能代表普通人或者大众文化,实际上,它们是通过精英的思想来表达的。这种观点对他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撰写的博士论文(写成都的街头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那么,究竟什么是微观史?王笛认为,微观史的研究对象一定是历史上的nobody(小人物),anybody(普通人), 他们没有做什么大事业,但由于某种机缘巧合留下来的记录,成为历史学家所研究的对象。“微观史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如果说,宏观历史是我们用望远镜去看一个大的历史场景,微观历史就是把历史放到显微镜下。”王笛强调,微观历史是超越了历史研究的方法,甚至是一系列历史观的转化,研究的是那些被迫害的和被征服的人。

王笛认为,金茨堡写《线索与痕迹》是要告诉我们,历史学家就像侦探一样,发现了线索,就要顺着线索追下去,可能最后得不到任何结果,也可能会发现被尘埃掩盖的历史。在王笛看来,虽然金茨堡不认为自己是微观史学的开创者,但在历史研究领域,确实是一个开创性人物,“他开创性的著作是1966年出版的《夜间的战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微观历史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至少在历史学界受到关注的——虽然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不是主流——已经成为大家承认的历史研究的发展方向。实际上,通过阅读这本《线索与痕迹》,能够更好地理解金茨堡的思路,不管是他的理论还是他的方法,以及他在各个专题研究中间的思考。”

《线索与痕迹:真的、假的、虚构的》,[意]卡洛·金茨堡 著,鲁伊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3月出版。

王笛指出,《线索与痕迹》也是金茨堡对海登·怀特《元史学》所引发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的回应,具有论战的性质,“海登·怀特把历史看作是一种语言学的转向,根据他的说法,历史和虚构之间没有截然分离的鸿沟,历史与小说也没有可以区分开来的界线。但是,如果我们都接受了海登·怀特的这种观点,就有相当的危险性,历史就可能被消解。”

那么,金茨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怎样应对海登·怀特呢?王笛表示,“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细节。金茨堡的书,比如《夜间的战斗》《奶酪与蛆虫》有非常多的细节。”王笛认为,“细节能告诉我们宏大叙事所不能告诉的东西。所以西方才有那句谚语:Devil is in the detail——魔鬼藏于细节之中。没有细节的话,你觉得历史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我们进入历史的细节,任何一个小小的事件,甚至谈不上事件,都有可能影响历史进程。历史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可以告诉我们过去,也可以告诉我们今天,甚至对于未来的思考。按照金茨堡的看法,我们一定要从细节来颠覆宏大叙事……让细节来帮助我们进行历史的思考。”

王笛表示,他始终坚信,顺着那些蛛丝马迹追踪下去,可能引导我们到那不为人知,甚至波澜壮阔的历史,“好像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的那个小孩,一旦通过了那个神秘隧道,一个未知的奇幻世界就展现在眼前……虽然我们的追踪经常是原地踏步——那些宏大叙事把普通的个体传统,把普通的个体通通都掩埋了——但是一旦发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我们就要进行奋力的追踪,找到历史的真相。”

记者/何安安

编辑/张婷

校对/杨利